close

作者:李雪莉(天下雜誌)

世界上最佳的父親典範會是誰?答案可能很出乎意料之外。在動物的世界裡,生長在南極的企鵝爸爸可能是世界上最照顧下一代的父親。

在企鵝交配後一個月,企鵝蛋就交給公企鵝,公企鵝會緊緊將蛋放在雙腳育兒袋中直到孵化,甚至從食管分泌乳汁餵育小企鵝。之後,企鵝夫婦輪流覓食照顧孩子。

其實,在人類的歷史中,男性也曾經在十七、十八世紀的家庭生活扮演全方位的角色。

撰寫《未來男性》一書的美國小兒科醫師紐伯格(Eli Newberger)分析,男性是在工業革命後,才漸漸脫離家庭核心,十九世紀,男人更將情感的聯結從孩子身上轉移到工作上。

二十一世紀,的確需要有另類的新父親定義與想像。
在台灣,已出現不少男性,以行動落實另一種「富爸爸」的角色,以精神富有的方式,陪伴孩子成長。
這群另類富爸爸有共通的特色:他們的妻子都有穩定的工作;他們不願把教養責任交給別人;他們比一般男性具耐心;更重要的是,他們是一群有高成就傾向,但願意將能力與時間投注在經營家庭、照顧孩子。

但台灣的文化還沒給這群另類富爸爸掌聲。所以,他們得承受外界異樣眼光;他們也因缺乏支援系統,感到孤立。
這群從職場高峰退下,成為奶爸的另類富爸爸有什麼樣的心情?他們如何跳脫傳統,證明男人回家的價值?

新富爸爸案例一 洪志鵬:社會眼光挫折奶爸

一年多前,外商公司把許多資源放在對岸,我工作遇到瓶頸,回想起以前寫書的夢想,加上孩子剛上一年級,正要面對新的轉變,我決定回家了。


其實那時我的年薪超過百萬元,回到家差別很大;接著,我得適應親友與陌生人對我投注的眼光。
我的父母一開始,覺得我在實踐理想(寫書加帶小孩),都對我說「很好」。但後來才發現,長輩真正的想法是,「怎麼好好的工作不做,回去寫東西、陪小孩?」

我不是游手好閒的人

學校的家長更抱著異樣眼神。我總是校外教學、課外活動裡,唯一出現的父親。

她們的眼神常讓我會覺得自己是游手好閒的人;有次開家長會,老師找家長幫忙,一位媽媽很直接說,「找誰誰的爸爸來,反正他沒事。」我在場,聽起來不很舒服。
後來,我參與的活動多了。我每星期四早上,到學校為小朋友講成語。大家知道我是有學問的人,會講成語故事,孩子們回去後會用幾句不錯的成語,其他父母也不會覺得我游手好閒。

其實,整個社會給男人很多期望,拿名片要拿得出去,要男人光宗耀祖。同事也會說,Michael啊,你寫書寫得怎麼樣,怎麼寫了一年了還在寫。我得送書給他們,他們才會知道我不是在家睡覺。

在東方社會,就算老婆的薪水比你高,讓你在家帶孩子,但別人看你的眼神,就是會讓你不舒服。
我做奶爸,自我建設的方式就是透過其他成就,像出書,讓別人清楚我還在工作。

這種奶爸有壓力,的確使我面臨瓶頸;最近我也想投履歷,再出去工作,這個社會裡,男人還是得擔負家中經濟的主要來源,我也很難成為例外。

新富爸爸案例二 江兒:奶爸奶媽是靈魂工程師

自從當奶爸後,我自修自得,還到學校給媽媽們上成長課。我發現,許多婦女對主婦身分的自我認知,出現極大問題,她們覺得自己很倒楣,才回家帶孩子。
每次去演講時,我會問底下的媽媽,「如果妳現在要印名片,妳要印什麼頭銜?」這問題關乎自我形象的投射,結果她們都答不出來。我跟她們說,「妳們叫靈魂工程師。」

真的,你要去改變自我形象,才能過新的生活;如果你認為這件事是很倒楣、沒有價值,就活不出快樂而有創意的日子來,這很重要。

我從一位中階主管轉換跑道,回家帶孩子;一開始,我的注意力還是在自己身上,能兼職賺點錢也好,後來,我弄清楚了,如果我為了這幾千塊、幾萬塊,弄得生活品質不好,不如不要回家。我痛定思痛,告訴自己,「要把我的眼睛從外面轉回到家裡。」

最優秀的人回家帶孩子

因為我開始看到在家這件事是有意義的,我開始有創意,那與我心裡的安定有關。我把帶孩子當很重要的一件事,每天就有很多的觀察與累積。
帶孩子是沒有定規的,除了全心以孩子為優先,生活的豐富性需要大量的時間與從容,才能有創意。

我會帶孩子去買菜,那也是種學習。菜市場是有趣的小世界,如果十一點到十二點,快收攤前去買菜,常可以買到成本的價格。

媽媽們帶小孩習慣推車,但我體力好,我騎腳踏車。以前住在永和,我可以從中正橋騎到板橋去,還順路摘野菜,摘地瓜葉回家煮,河邊風景又很好;我也常搭公車,父子繞上一兩個小時才回家,消磨半天,還到很多從來沒去過的角落,這對孩子也很好,不用整天關在家看電視。

以前我們覺得薪水少的、工作不得意的才回家帶孩子,但我認為,帶孩子是天職,是最有價值的工作,當然是要最優秀的人回家。

新富爸爸案例三 張孟起:用創意訓練孩子的獨立

許多父母搞錯了一件事,以為孩子有問題時再照顧即可;我的想法是,如果對孩子付出較多關心,父母只要照顧孩子到十八歲,但孩子如果行為偏差,你可能要照顧他到六十歲,還會回來借錢。所以,我選擇回家,早期花多點兒時間陪孩子,從小教他學會獨立。
當家庭主夫遠比上班族父親更能享受孩子成長的快樂,當然,做為家庭主夫就要「父兼母職」,全程照顧、教育子女,要負出比上班族父親更多的責任。

正確的照顧子女的目的,是讓他們儘早且順利脫離父母而獨立,成為社會所需要的健全成員。

教會孩子獨立生活

大多數台灣父母被孩子的功課打敗了,認為學校教育或知識決定一個人的成功。但我的方式是教會孩子獨立生活。

獨立的第一步,要培養子女健康的身體與心理。我拒絕讓孩子吃垃圾食物、打電話,那可能是父母最簡單、最省事的方法,但也是為害最深、最不長進的照顧方式。

獨立的第二步是教會孩子思考。思考是從較嚴肅的娛樂開始。玩並不簡單,玩需要想像力、創意、技巧,以及最難能可貴的克服挫折。所以,我的奶爸角色有很大一部份是陪兒子玩。

我和兒子花很長的時間,蒐集樂高積木,把相同的零件放在同一個箱子裡,他集合了幾千個零件,說要留給他以後的小孩。在和我玩樂的過程中,因為有父親陪伴,他有安全感;在解決挫折的過程中,也累積更多自信與求知慾。這樣的孩子已具備了獨立的條件。
在孩子小時候,我一直思考要他學什麼,未來才會衣食無缺。但後來才發現,不管教什麼專業,沒有一輩子都能用的。

安親班只安「親」

所以,我不鼓勵把孩子送到安親班,安親班的名字取得名實相符,因為它只安了「親」,讓雙親能在子女下課到自己下班這段時間,成功躲避子女的干擾;但並沒有安子或女,子女下課後不能回家,看不到親人,何安之有?

我很少主動讓孩子學什麼。但我和太太買了大量的百科全書,當他遇到感興趣的事物,就鼓勵他從書中找答案。
在當奶爸那段時間,我常帶兒子去石碇捉獨角仙,他曾迷過烏龜、鍬形蟲、穿山甲,他迷的方式是在那一陣子拚命翻百科全書找資料。

父母花時間陪伴孩子時,不能只是焦慮與盲從;教導下一代的目的是讓他們更獨立,而不是更依賴。要用創意而非填鴨的方法,啟發孩子的思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li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