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節 錄 整 理 :

一個小孩在唸小學的時候,如果有下床氣,功課一定不好。 (這一點我倒覺得不一定啦!)

李國修的父親在他小六時對他說:你唸多少書我不介意,將來進社會不要當流氓就好。
   在李國修兒子小三數學只考八分的時候,他告訴兒子一樣的話,我不介意你的成績,只要你人品好就好了。

孩子我要你贏在起跑點,這是一個錯誤觀念,傷害多少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
   孩子我要你贏在起跑點,很多都是父母的一個替代和補償作用,很多孩子的所學都是父母自己做不到
   要孩子去完成他的夢想和願景,以致於孩子背負著壓力。

李國修兒子大一申請美國藝術大學的自傳上寫著:我從小成長在一個幽默創意的家庭,我父母從不給我設限;
   我依照自己的思考成長,我12歲那一年就試著分析我自己,而且我思考自己未來的職業。
   我父親在他的自傳上提到,我願意死在舞台上;如今我要接續我父親的意念,我要永遠活在舞台上。

當孩子跟你說「媽媽你看」的時候,一定要回頭看他在做什麼或發現了什麼,現在不看以後就看不到了。

兒子到12歲當還跟爸媽一起睡,因為怕鬼。李國修說,孩子與父母一起睡得越長,他越愛家,離家越近。

李國修的女兒說,我們家是以健康快樂最重要,從小我們家都是充滿著歡笑。
   從小爸爸常跟我們講很多笑話,一起玩;媽媽都說我是她最好的朋友。我很高興我生在這樣的家庭。

我們家很少講「不」。父母不要壓抑小孩,給小孩設限。讓孩子說不,父母要學會被孩子拒絕。

生命會自己找到它的出口,當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她們會找到自己的出口。
   父母跟子女之間要建立四信:信心、信用、信任、找到他們彼此的信仰。 

老師工作壓力也很大,很多老師有憂鬱的,你如果一味的否定孩子:「要聽老師的,一定是你的問題,
    那小孩就不說了。聽聽孩子的聲音」

憂鬱症很多因為壓抑所有憂鬱症來自我們無法抵抗壓力,我們沒有一個人教我們怎麼紓壓;紓解釋放壓力,
   從小我就教育我的孩子:想哭就哭、想笑就笑。

13歲的兒子問李國修說,「你怎麼找到自己的?」
   他回答:「13歲談這還太早,你必須先找到興趣」。

13~22是人生當中尋找自我的黃金關鍵期,鼓勵孩子從他的興趣去培養;興趣比分數還重要;
   找到興趣還是可以在人生舞台發光發熱。

女兒暗戀告白被拒,告白的過程中媽媽陪著順稿怎麼跟對方告白,最後剛女兒被拒絕後,
   陪著孩子面對後續的一切。告訴孩子:「不屬於你的人或事都會過去,屬於你的必定會降臨」。

==========================================================================

看完整集的節目,最讓我動容的,不是這對父母說了什麼了不起的話。

聽過更多教養專家說得比她們更有系統更精闢,大道理誰都能講,但是問這些教養專家的孩子,他們的爸媽
是不是真正能實踐自己的理論,答案不見得是肯定的。

李國修的兒子說:我父母從不給我設限,讓我依照自己的思考成長。

李國修的女兒說:我們家是以健康快樂最重要,從小我們家都是充滿著歡笑。我很高興我生在這樣的家庭。

其實,想要跟孩子之間培養怎樣的親子關係,要當孩子小的時候就要開始以這樣的模式跟他們相處。

親子關係很多屬於因果論。

只會用權威約束孩子的父母,等孩子哪天有行為能力和經濟自主能力的時候,只會想逃的遠遠的。

年輕時候不想花時間陪孩子,當年紀大的時候,孩子跟你不親,也很難要求孩子回來多陪陪老人家。

當年輕時候只用盡當父母的權威面對孩子,年老的時候也不要再期待孩子會跟你很親密像朋友一樣聊天分享心事。

因為你們的關係本來就不是建立成雙向的朋友與朋友;而是單向的父母 -> 子女,未來子女長大也不太容易
轉變成跟變成朋友的模式。

結論是不管在孩子幾歲,能留住孩子心的,真的只有「愛」啊!

不知道能不能有一天,我的孩子也會說出:我好愛這個家的氛圍,感謝我的父母讓我做我自己。

 

年代新聞專訪 : 李國修、王月

寧願輸在起跑點

與「孩子,我要你贏在起跑點上」相反,李國修喊出「孩子,我要你輸在起跑點上」。

如此理念,其實是看似根本、卻常被忘懷的「對孩子的愛」。

李國修感觸良多:「我的中心思想,是『讓孩子過得像個人』。」

「贏在起跑點,只會毀滅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李國修認為,國內教育政策要求德智體群美五育並進「非常糟糕」,太多父母把這當目標彼此競爭,比孩子成績、比上才藝班,把孩子視為陶土,捏塑出自己達不成的目標。

然而孩子往往不快樂、不知自己要什麼,他看過有孩子在拿到父母要求的文憑後,就離家出走甚至自殺。

不教知識教未來

李國修認為,知識該由學校教,父母則要意識到社會不會教的—孩子的未來。他和王月不求孩子功課,只教給孩子三樣法寶:想像力、幽默感、愛,鼓勵孩子發展興趣,進而找到自我。

兒子李思源小時功課不好,數學考八分,注音拼音不會,小學畢業時倒數第三名的李國修,只對他說了父親對當年自己說過的話:「你念多少書都沒關係,不作流氓就好。」他知道這個四歲就用數位攝影機拍動畫的孩子,必能找到自己的天空。

全家比賽哭大聲

女兒李慧凭從小愛念書,李國修覺得她太勤奮,該抽離一下,反而常鬧她「忙裡偷閒一下,陪我去買東西」;參加縣內演講比賽得第三名,有機會更上一層樓,他卻建議女兒「有個體驗就好」。

他們在生活中力行想像力與幽默感,開車出遊,李國修總耍寶裝在開飛機,學空中廣播;買玩具時全家必唱自創的玩具歌;在「不要壓抑」信仰下,大家還常比賽誰哭得大聲。這樣成長的思源、慧凭,連在夢裡都是笑的,「我們在歡樂中長大」。

親子同睡感情好

夫婦倆還有個獨特見解:小孩和父母同睡時期愈長,感情愈親。思源十二歲前,都和父母同睡,十七歲的慧凭也至今跟媽媽睡,還誓言「我到婚前都要跟媽媽睡」。

滿是愛的家庭,並非一路無波。王月曾憂心思源上網過久,在作家好友陳玉慧提醒「為何不把對別人的寬容對待自己的兒子」下,才鬆開自己。

王月慨嘆,夫婦倆雖開明,仍難抵國內教育體制,思源功課不好,在校常受挫,國三時赴加拿大,現在準備讀美國大學電影系。

他們的女兒—慧凭,目前正就讀高二,在一次與記者的訪談中,冷不防地冒出一句:「我覺得我爸媽比我笨!」,讓這個愛笑愛哭的一家,再度笑出眼淚。

慧凭說,她曾羨慕許多同學的父母是教授,可以教他們功課,她卻從小學三年級後課業就得靠自己(王月在旁說:我真的看不懂)。

然而父母給她的生活知識、愛及快樂,都讓她好滿足,更發現心情不好時,「最希望在身邊的不是好朋友,而是爸媽」。

這家看似另類,其實深繫三代傳承。

李家有條家訓:「人一輩子能做好一件事,就是功德圓滿。」

這是李國修國二時質疑父親「一生做戲鞋,都沒發大財」時,父親回他的話。

這話激勵李國修十八歲參加話劇社走上舞台後,一走三十多年,也悄悄印在「妹子」(慧凭小名)心坎,影響她早早發願:「我一生要做好的事,就是給父母最好的生活。」

思源的願望也跟父母有關。

申請大學的自傳,他寫「我一生的夢想是贏一座奧斯卡」,原因是十六歲時,他看到父母因好友李安得了奧斯卡而感動落淚,當下許諾自己也贏座奧斯卡,好「再看一次父母臉上的表情」。

慧凭最近拿到一只印章作為她的成年禮,也基於李家傳統。

李國修廿二歲時,父親送他的印章,至今仍是他的印鑑章;從小看在眼裡的妹子,深知印章象徵意義,在拿到印章時感謝得自動向父母磕頭。

磕頭,也是李家過年的傳統。

孩子成長總有驚心動魄時,小時怕鬼的思源,十二歲時宣告獨睡一間房,離去的背影看在媽媽眼裡,是「身體的獨立」。

十三歲時,思源問爸爸:「你怎麼找到自己的?」那離開爸爸房間的背影,對王月來說,又是「心靈的獨立」。

找到人生方向的哥哥,立志拍電影,還延續爸爸「我願意死在舞台上」誓言,說「我要永遠活在舞台上」。

妹妹則打算念藝術行銷,幫哥哥賣電影。這對從小跟著父母排戲的「劇場長大的小孩」,果然承襲「戲」胞。

最近給爸爸的卡片,妹子寫「有人說爸爸是女兒上輩子情人,如果是真的,我相信我上輩子一定很幸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li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