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作者:李宜蓁  出處:親子天下

 

由於利他能事件,安親班又成為父母與教育界的討論議題....一般安親班是雙薪家長的救火隊,卻是孩子埋首寫評量的地方。真的非上安親班不可嗎?安親班難道只能寫作業和評量嗎?一起來看看其他不同的選擇.

陳志光(化名)和太太都是醫師,平常工作除了進開刀房、看門診,還得隨時待命,課後無法照顧孩子。眼看大兒子快五歲了,他們開始打聽住家附近的私立小學,也考慮送哪家公立小學搭配哪家安親班。安親班近不近與接送方便是夫妻倆最主要考量。安親班空間小、一直寫評量他們不是沒聽說過,也擔心安親班的安全和師資品質。不過擔心是一回事,沒有長輩親戚在附近支應孩子課後照顧,在沒有其他選擇之下,他們終究必須面對雙薪家庭的現實與無奈,送孩子去安親班。

根據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二○○九年十月底公布的「台灣兒童課後照顧概況報告」,近七成五的孩子放學後會上安親班或補習班,四成以上的孩子必須待到晚上七、八點,一成左右的孩子竟到晚上九點以後才能「下班」。四一%的孩子每天待在外面將近十二小時,上課時間比大人上班時間還長,親子相處時間蕩然無存。該報告還指出,每三個孩子就有一個不喜歡放學後還要上安親班或補習班,主因是功課壓力太大。有的安親班或補習班會額外出作業,作業比學校還難。此外,安親班或補習班也有違法的體罰情形和霸凌現象,令人憂心。

課後應與外界互動

除了一般的安親班,缺乏家族後援的雙薪家庭有沒有其他選擇?

出版《荳芽.不上安親班》、引起安親班討論潮的謝淑美認為,安親班的存在根本是為了安父母的心,但本質上只是用最速成的方式去解決一個很複雜的問題。謝淑美以她兩個女兒為例,剛從幼稚園升小一,活動量還非常大,學制原本即設計了四個下午自由活動,「用意是讓孩子跟功課以外的世界互動,再慢慢從低年級過渡到功課較重的中年級」,歐美國家的小學生也在課後接觸世界,培養生活自理能力。

為了把童年還給孩子,謝淑美找了一位家教帶荳芽做課後學習。每天午飯後,荳芽自己負責把功課寫完,除非有問題否則老師不主動介入;接著進行每月主題式的生活學習,請老師找書或活動帶荳芽思考體驗,如講《西遊記》、《愛麗絲夢遊仙境》等經典文學,下午四點以後到戶外畫畫、到附近走走認識社區。每週五固定戶外教學,如到天母古道當義工撿拾垃圾、參觀流浪動物之家。

謝淑美每晚看過家教老師給的生活日誌,檢查功課後簽名。如果荳芽寫得不理想要重寫,她也會詢問女兒每天學習的感受,鼓勵她表達想法,「盯功課不是一件愉快的事,但家長應陪孩子去經歷、面對痛苦和不喜歡的過程,重要的是跟上孩子的學習進度。」

荳芽的課程不會被塞得很滿,那是謝淑美刻意留給女兒去發呆、獨處、想事情的。她認為思考能力比英文、數學還重要,因此應該把時間運用在培養孩子對事物、對世界的想法上。

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李偉文也有同樣看法。他的雙胞胎女兒AB寶目前國二,他一路看著許多學生從小學到國中,時間被填滿沒空去沈澱、消化,把知識內化成自己的東西,後遺症是長大了可能也缺乏安排自己的能力。李偉文認為,每個家長都應該積極的營造與規劃孩子的課後時間,帶領孩子開展視野。

自組社區共學團體,經濟又省時

荳芽每月二萬元的家教費不是每個家庭都能負擔,因此李偉文有了一個經濟版、拼盤式的社區共學構想。AB寶沒上過安親班或補習班,她們週間有三天留在學校參加社團、到附近圖書館看書、獨處或和家人在一起,有兩天參加社區共學團體。

李偉文平常處心積慮在親朋好友或社團聚會中尋找和女兒合得來、年齡相仿的孩子,組成共學團體。成員約四七個人,孩子最好來自不同學校,每次聚會由一個家長帶領,如他會帶孩子做電影欣賞與讀書會。家長每週最多帶一次,不會花很多時間,不同專長的家長又能開展孩子的視野,共學的孩子在多元活動中學習知識之外的大能力,也因沒有同校的直接競爭壓力,比較容易成為一輩子的朋友。

如果孩子功課真的需要加強,也可以一起出資請家教,「共學團體不但節省家長的時間和金錢,還能整合彼此的人脈與資源,發揮綜效,是比較經濟的自力救濟方法,」李偉文說。

謝淑美出版《荳芽.不上安親班》時,最常被問到:「除了你之外,還有什麼成功經驗?」可見家長亟需信心,來支援他們不讓孩子上一般安親班的勇氣與抉擇。強調培養生活能力的雅德賽思兒童學社理念,鬆動了某些安親班的想法,讓台灣的安親班市場出現轉型契機。目前從家長端發起的安親班改造運動正如火如荼展開,代表有課輔以外需求的家長,其實大有人在。現在那些有想法、願意嘗試的雙薪家庭家長,或許可以勇敢的為孩子打造不一樣的課後生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lice 的頭像
    alice

    OOmama。親子Living

    ali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